2022 年 5 月 14 日,上海欧洲学会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1)》和《欧盟的大国和地区政策(2021)》线上发布会暨中欧关系研讨会。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和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教授等领导受邀致辞。会议由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和副研究员严少华、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和监事曹子衡等主持。参加上述两份政策报告发布会和中欧关系研讨会的嘉宾除撰写政策报告的作者外,部分上海市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的资深研究人员也获邀参会,近百人参加了此次线上发布会暨研讨会。
要有新的框架和新的方法来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
《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1)》是上海欧洲学会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两个学术机构连续 5 年来联合发布的年度政策报告中的最新一本。该报告分别就欧盟及部分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瑞典、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等)2021 年对华政策背景、基本内涵、政策调整及其原因,及未来对华政策走向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报告提出,从国家层面看,欧洲 2021 年对华政策尽管会受到欧盟机构影响,但立场各不相同,并受到政府改选的影响。整体而言,欧洲对华政策将日趋复杂,中欧关系挑战将越来越大。《欧盟的大国和地区政策(2021)》是上述两机构就此主题发布的首份政策报告,内容涵盖欧盟主要对外政策对象,如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东盟、非洲等。报告认为,现任欧盟领导层正从“地缘政治”视角处理对外关系,以强化“战略自主”和提升在地缘政治中的竞争力为重要目的。陈志敏副校长表示,俄乌冲突是冷战以来欧洲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盎格鲁—撒克逊的欧陆战略和欧盟内部部分力量的诉求同频共振造成了现今的不理性现状,也相应冲击到周边国家。在此局面下,欧盟对外政策也在发生深刻调整,并对我国产生深刻影响,需要我们学者密切关注,加强研究。徐明棋会长提出,百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因素的变化叠加的影响不能忽视。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主导着国际格局变化的方向。俄乌军事冲突是大国竞争的产物,它会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新冠疫情的冲击与俄乌冲突影响叠加,对中欧关系会带来更深更长远的影响。在西方反华势力的鼓惑下,欧洲民众和政治领导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在改变。因此,简单地沿用原来的方式试图将中欧关系拉回原有的以共同经济利益为主的合作轨道变得越来越困难。要有新的框架和新的方法来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要以全人类和平发展的需要来促进更宽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欧盟对华政策在多面性中寻求平衡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严少华表示,2021 年欧盟对华政策与往年相比更具竞争性,但总体上仍然维持多面性对华政策定位,“在多面性中寻求平衡”成为 2021 年欧盟对华政策的主基调。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弢表示,2021 年德国对华政策处于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任职 16 年后,总理默克尔离职,使得维持中德关系稳定发展的因素受到了削弱。而新一届政府总理朔尔茨尽管有兴趣继续维持默克尔基本对华政策,但其新联合政府内也有不同的声音。德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将主要受到政府内部协调和斗争、经济复苏和跨大西洋关系的影响。2022 年春爆发的俄乌战争对德国外交和对华政策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台湾问题很可能冲击和影响中德关系的发展。而德国与日本和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对中德关系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薛晟认为,2021 年,法国对华政策在寻求“战略自主”中,进一步展现其对华友好与对抗的“两面性”。马克龙在 2022 年的当选,使法国对华政策能够维持稳定,但在欧美关系、疫情和俄乌冲突背景下,法国对华政策“两面性”中的张力会继续拉大。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研究员吉磊表示,2021 年初欧洲央行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担任意大利政府总理并组阁,欧盟身份和大西洋联盟框架对意大利对华政策影响增大。新政府对华关系基本延续了务实的基调,但在疫情压力和意外交重心转移情况下,近年较快的发展步伐有所放缓。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提出,西班牙在 2021 年保持国内局势稳定,根据自身和欧盟的基本利益和价值观维护战略自主,发布了体现欧盟原则及本国立场的《2021-2024 年对外行动战略》,奉行较为积极的对华政策,西中关系稳步前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冠杰表示,2021 年英国对华政策基调已定,中国被定性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已成历史。英国在政治上继续干涉中国内政,在涉港涉疆问题上恶意诋毁中国,英国议会不断向约翰逊政府施压对抗中国。在经济上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与中国脱钩,深入东盟扩大出口,推进印太布局。在军事上强硬示威,派遣航母赴印太航行,助澳大利亚打造核动力潜艇。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提出,在过去一年里,荷兰看待中荷与中欧关系的态度总体上变得更加消极和负面。荷兰认为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荷兰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首鼠两端,灵活转圜,在印太战略等与国际战略格局密切相关的领域,难免要向美国靠拢,同时认为经贸关系不再能发挥中荷中欧关系的“压舱石”作用,荷兰工商界和战略研究界的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并不能给荷兰带来好处;此外,荷兰还希望借助欧盟的框架,在中美欧三边经济竞争中抢占优势,与中国争夺对发展中地区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严骁骁认为,2021 年丹麦对华政策延续了自 2018 以来其对华政策的一些基本特点:在经济和贸易上,希望继续保持与中国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治和安全上,受制于北约成员身份和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对华保持警惕;在人权问题上,继续持对华强硬的批评姿态。上海外国语大学瑞典语专业负责人沈贇璐表示,2019 年初瑞典新政府对中国的定位转变为“非发展中国家”。疫情爆发后,瑞典政府在华企业利益、移动互联网和 5G 建设等问题提出质疑。2021 年,面对西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瑞典逐步倾向依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谋求建立新的安全和防御机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轶尘提出,2021 年匈牙利在复杂形势之下,坚持务实独立的友华政策,中匈共同推进的一系列双边合作有力地支持了匈牙利的防疫和经济复苏,在稳定中欧关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晓川表示,2021 年,中捷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交往筑牢了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捷克巴比什政府重视对华开展务实经贸合作。在美国及国内反对党和利益集团影响下,2021 年捷政府排除中企竞标核电项目。10 月以公民党为首的五党联盟新政府成立后,强调突出对华政策价值观因素,可能对将来中捷关系产生冲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认为,2021 年,波兰保持了对华政策相对平稳,既有较高频次和规格的政治互动,在经贸合作领域也有明显增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黎磊表示,2021 年罗马尼亚对华政策继续维持 2020 年的调整轨道,双边经贸继续保持积极发展态势,但是罗马尼亚对“中国-中东欧”合作态度上趋于冷淡。罗马尼亚对华外交更多受到美国和北约以及欧盟统一对华立场的牵制。上海欧洲学会研究员孙贝芸提出,2021 年,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负面态势上升、对抗性增强,进一步强调价值观分歧。尤其是立陶宛,对美亦步亦趋,反华操作不断,对华、对俄政策同质化趋势有所加强。立陶宛试图以反华方针提升美国对其地缘政治需求的重视,短期内恐难以回到对华务实合作的轨道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在读博士生费正健认为,2021 年塞尔维亚继续高度重视对华关系且全方面发展对华合作,稳步推进现有合作项目,续写后疫情时代的钢铁友谊。未来塞尔维亚对华政策仍以友好合作、互利共赢为基础,但也要关注可能的塞对华政策调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认为,欧洲危机不断,但仍有战略自主的意愿。在欧盟对外和对华政策中,跨大西洋关系和价值观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欧盟对华政策的三个定位从最初的相对平衡走向了现在的失衡,更加突出对手和竞争。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提出,意大利现政府对法德轴心、欧盟对外经贸政策等方面可能发挥的影响力作用值得进一步挖掘。影响西班牙对华政策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西班牙将于 2022 年 6 月举办北约峰会,北约新战略会否促使其成员在对外对华问题上更加一致,值得关注。英国对华政策从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到“系统性竞争对手”再定位,应对这种变化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认为俄乌冲突是一个转折点,将对国际局势和大国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该冲突和近年来的新冠疫情都会对中欧关系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提出,欧盟对华政策的三重定位密切相关,正越来越整合在一起。波匈捷三国地理相邻,对华政策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值得探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认为,当前中美俄三边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影响较大。从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的谱系来看,波罗的海三国(尤其是立陶宛)对华持较为强硬和对立立场;罗马尼亚对华持谨慎立场;塞尔维亚对华持相对友好的立场。这里好像有一条线,根据地理邻接性及历史恩怨度,就是离俄罗斯越近、在历史上与苏联恩怨越深的国家,对俄罗斯越恐惧,对美国越依赖,对中国的态度越容易受到美俄关系因素的干扰。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戴炳然表示,欧盟的“战略自主”在北约框架内是否能够有多大作为值得怀疑,它是否是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共同立场需要深入探讨,其战略自主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对我国产生的利与弊,也值得深入研究。
欧盟对外政策更多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认为,2021 年,欧盟视中国为“敌手”“竞争者”和“合作者”的“三分”思维蕴含在其对外战略中,在防范中国同时,也承认中国是必须参与对话与合作的攸关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严少华表示,2021年欧盟的美国政策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重启、重塑和重新定向。即欧盟全面恢复与美国关系,但寻求对美更加平等地,并将应对中国崛起看做其对美政策重要参考因素。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斌提出,2021 年欧盟对俄政策延续了“紧张与冲突”的状态,也呈现稳定双边关系的努力。但受内外影响,“调整”成为该年欧盟对俄政策主要特点。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黎磊表示,2021 年,欧盟将日本视作重要亚洲伙伴,将“印太”和平与安全问题置于双边研讨,并试图加强绿色和互联互通领域合作。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张楚楚表示,鉴于美国在中东加快实施战略收缩损害欧盟利益、中东危机对欧盟的外溢效应有增无减,2021 年欧盟艰难调整其中东政策,探索符合自身利益的自主外交路径,在中东地区弱化“价值观外交”与转变主要关注对象,同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潜在利益交汇点有所上升。上海欧洲学会研究员孙贝芸提出,2021 年,在欧盟印太合作战略和欧盟-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双重驱动下,欧盟在东盟地区的政策目标有所拓展,这承载着欧盟强化价值观影响、扩大地缘政治辐射、追求战略自主、践行多边主义等多重需求。2021 年 ,欧盟印太合作战略已逐渐成为其东盟政策的主导叙事。今后,欧盟的东盟政策将从经济存在为主进一步转向经济、政治和安全并重,并强调双方合作在地区乃至全球性议题中的联动效果和辐射作用。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认为,2021 年欧盟和非洲完成了“后科托努协定”谈判与签署,标志欧非关系进入所谓“平等伙伴关系”时代。未来,欧盟会继续推动与非洲的“伙伴关系协定”(EPA)谈判,这会继续给非洲国家带来较大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提出,建议报告在每一章节开始之时加上背景介绍、历史回顾,将欧中、欧美、欧俄、欧日报告的结构统一化,有利读者比较。印度是印太地区重要大国,建议明年把对印政策加入报告中。建议在适当的章节里加上“中国因素”一节,分析中国因素对欧盟和其它国家关系影响,及欧盟在与其它国家关系中如何考虑中国因素。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张晓通认为,欧中在世界其他地区存在合作机会,但竞争面也比较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中,美欧给我施加了很大压力,怎么破局成为我面临的迫切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叶江表示,欧盟从 2016 年提出战略自主,但到现在,多停留在文件而少于落实到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范军表示,俄乌冲突对很多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造成了切分点式的冲击。中国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避免核战争和世界战争此类灾难。